大約3年前的一天,在交大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宿舍間,張旭豪等幾個室友打電腦游戲,玩到午夜12點。餓了。
打德律風叫外賣,送份宵夜吧。誰知德律風要么打欠亨,要么沒人接。人人又埋怨又無法,餓著肚子聊起來。“這外賣為什么不克不及晚上送呢?”“晚上生意少,賺不到錢,何苦。”“倒不如我們本人去取。”“爽性我們包個外賣吧。”
沒想到聊著聊著,創業興致被聊了出來。這幾個研一的碩士生開端評論和設計本人的外賣形式,這一聊就聊到了清晨四五點。
當天他們便正式舉動。先是“市場調研”———暗訪一家家飯鋪,在店門口記載店家一天能接幾多外賣德律風、送幾多份餐。隨后,他們毛遂自薦,從校園周邊飯鋪做起,承攬訂餐送餐營業。在宿舍里設一門熱線德律風,兩小我當接線員、調劑員,并外聘十來個送餐員。只需學生打進德律風,便可一次獲知幾家飯鋪的菜單,完成訂單。接著,送餐員去飯鋪取餐,再送到臥室收錢。
幾個月下來,大巨細小17家飯鋪外包給張旭豪做外賣。他們專門花了幾萬塊錢,印制了“餓了么”外送冊,不只囊括各店菜單,還拉來了汽車美容等周邊商家告白,后果根本回收制造本錢。整整1萬本外送冊掩蓋到了每個臥室,“餓了么”在校內出了名。
天天從午間干到午夜,要接150—200份票據,每單抽成15%。忙的時分,張旭豪也在校區內跑腿送飯,連嘆“不休學還創不了業”。